2023總統教育獎表揚以順處逆、力爭上游的學習精神,56位獲獎者從大專、高中職到國中、小校園,皆樹立了百折不撓、發憤圖強的典範。本文持續介紹施翯、黃奕絜、陳喬妤、蔡沐辰、詹宇蓁、李宜蓁、莊佳龍、王培根等8位獲獎學生動人的生命故事。
一、〈化阻力為助力,自在共融學習〉施翯(新竹縣安興國小)
施翯自幼罹患自閉症,有典型的固著性行為、喜愛自說自話、社交互動溝通困難、注意力容易渙散等症狀,理解能力也偏弱。因此除了進行早療課程外,同時加入打擊樂班及兒童合唱團,用音樂輔助學習。
因自閉症的障礙,施翯中年級時暫時改為在家自學,但仍持續參加學校弦樂團,擔任低音大提琴手,並增加修習樂器種類,打擊樂之外,也努力學習鋼琴、豎琴、長笛、爵士鼓,並以認真的態度克服重重難關,參加音樂比賽迭有斬獲。
2020年施翯首度參加全國心智障礙者才藝大賽,即獲多元表演第一名、音樂表演第二名。此後屢獲教育部等單位邀約,於記者會、頒獎典禮等重要場合演出。此外,他將自閉症重複說話的缺陷,轉化為語言學習上的優勢,練就標準的發音,對話也十分流暢,個性變得自信又開朗,高年級時逐步回到學校共融學習。
2022年底,施翯代表班級參加學校閩南語朗讀比賽及英語對話比賽,更與弦樂團同學一起參加新竹縣學生音樂比賽,獲得弦樂合奏優等。施翯的個性樂觀善良,克服先天障礙,以音樂開啟與世界溝通的窗,令人感動,值得稱許。
二、〈琴聲藝動的天使〉黃奕絜(臺中市私立惠明盲校)
黃奕絜出生即被診斷天生視網膜發育不全,但她不受此限,下足功夫記誦點字工具使用方法,不僅可以快速摸讀課本上的文字,還能流暢地使用點字機、電腦書寫作業,點打速度甚至比一般明眼人更快。
她也開始學鋼琴,雖然面臨許多挫折,尤其是手指彈奏永遠跟不上意念,讓她感到頭暈目眩,但在老師的鼓勵下,一次又一次突破難關。2022年參加臺中文化盃音樂大賽,獲鋼琴國小三年級組優等。
黃奕絜平日在學校是同學的領導者,也是老師的小幫手,她樂於對需要幫助的同儕伸出援手,例如指導琴藝不熟練的同學,或協助同學理解課業上不懂的地方,並在早會上發揮所長為大家司琴伴奏。
她個性活潑,品學兼優,2022年當選臺中市模範兒童,獲頒臺中市向陽教育獎。她相信自己未來有無限可能,展現豐沛的生命力,其成績斐然,殊為楷模。
三、〈聽見夢想的聲音〉陳喬妤(花蓮縣鑄強國小)
陳喬妤是中度聽障生,先天性聽損使得她必須佩戴助聽器,父母定期帶她從花蓮到宜蘭、臺北復健,至今已經歷超過200場的聽力復健課程。
由於陳喬妤的高頻音感幾乎全聾,為了增強聽語能力,她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注音國字認讀。經過老師指導以及自我勤奮練習,她在111年度全國聽覺障礙國民國語文競賽獲北區朗讀初賽優等,並取得全國賽代表權。
因戴助聽器容易引發中耳炎,為了增強抵抗力,陳喬妤開始學習足球、桌球等運動,剛開始因聽不清楚教練的指導而表現不佳,但她不服輸不斷苦練,漸漸從比賽中獲得成就感。除了連續三年獲得花蓮縣運動會桌球國小女生個人組亞軍,2022年獲得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聽障桌球女子單打亞軍,更獲選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身心障礙運動潛力新秀。
疫情期間,戴口罩再戴助聽器對聽損患者非常辛苦,運動後耳內、耳後的疼痛對陳喬妤來說更是家常便飯,但她從不放棄,堅持每天早晚不間斷地精進桌球技術。她不因身體缺陷和環境的困難而放棄堅持與努力,以堅毅態度面對學業與桌球訓練,足為學子典範。
四、〈全力「宜」赴,有愛無礙的人生「蓁」精采!〉李宜蓁(高雄市光華國中)
李宜蓁為先天雙耳重度聽障,2歲時植入人工電子耳,但因聽損嚴重,語言和認知發展都大幅落後同儕,曾被判定為智力邊緣性發展遲緩,遭到幼兒園拒於門外。但她並不因此退縮,每週接受復健及聽語治療,持續超過5年從不間斷。
遇到挫折時,她總是擦乾淚水繼續振作,復健過程跌倒了就再站起來;一句話講不好,就持續不斷練習,如此堅持不懈,使得她的口語發音終於追上同儕。
而聽力問題導致身體協調性不佳,造成她走路重心不穩,還曾經跌落樓梯,生活上更有諸多不便。因此她開始接觸運動,希望建立平衡感,但她勤勞刻苦、勇於挑戰,也讓她在各種賽事中表現亮眼,摘下2020年高市身障運動會游泳蛙式、自由式冠軍,又分別在2021及2022年獲全國匹克球個人單打季軍與雙打賽亞軍。
同時,她也熱愛閱讀與寫作,以流暢的文筆獲得港都青年文學獎散文組第三名,並得到全國聽覺障礙國民語文競賽作文優等,更參加高雄市111學年度「允文允武運動暨閱讀達人競賽」,拿下全市第三名。全力以赴的精神讓她克服障礙,把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精采,足堪榜樣。
五、〈「辰」就非凡的視界〉蔡沐辰(臺北市立啟明學校)
蔡沐辰因早產導致腦性麻痺,4歲才學會走路,且由於行動不便,更曾形容矯正鞋是他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小學入學後,因為學習困難,經醫生診斷才發現他除了肢障,還伴隨視覺障礙,而因為視野狹窄,跌倒更是家常便飯。
從小經歷過無數次大小手術,但蔡沐辰總是勇敢面對,永遠保持開朗溫暖的笑容,是師長、同學眼中的開心果、模範生,並曾擔任學校形象大使。他熱愛學習,樂於接受挑戰,曾獲校內國、臺語演講比賽第一名,參加2022全國特教學校適應體育運動會視障地板滾球比賽拿下冠軍。
蔡沐辰的興趣廣泛,參加廣播社、英語會話社、油畫社等各類社團,並曾在展覽現場擔任小小導覽員,向陌生人介紹藝術作品,頗受好評。他挑戰自我,更製作Podcast「沐沐小猴閒聊室」,從設定主題、腳本、錄音到剪輯、上架,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都親自完成,並在至少15個平台播出。
他不受限於多重障礙的身軀,充滿自信,樂觀積極,面對逆境,努力展能,足為表率。
六、〈我的舉重之路〉詹宇蓁(臺中市大里高中附設國中部)
詹宇蓁為智能障礙特殊生,來自單親家庭,因母親當油漆工收入不穩定,母女長期居住在雨天會漏水的貨櫃屋中,並利用課餘時間隨母親一起做油漆工作。
詹宇蓁國一時參加學校運動會跳遠比賽得到第一名,被教練發現她有舉重的潛力,於是加入舉重隊並轉到體育班。雖然學習智能較弱,在理解動作上有諸多困難,但她勤練不輟,累有所成。
期間她和母親從霧峰搬到清水,再搬到龍井,但她因不願放棄舉重,因此沒有轉學。又不捨母親辛苦載她上下學,於是學習自己搭車、轉車,每天花費將近2個小時到校,秉持對舉重的熱情,她從未缺席過訓練。
111年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詹宇蓁獲國女組49公斤級第二名;全國總統盃舉重錦標賽,國女組55公斤級第一名。同年入選潛力優秀選手暑假培訓營,接著入選112年臺中市全中運舉重代表隊,並在4月份再度拿下全中運國女組 55 公斤級第一名。
詹宇蓁雖處困苦環境,個性卻很成熟體貼、感恩惜福,她將比賽所得獎金全數交給媽媽,減輕家庭負擔。她不畏學習艱苦,努力克服障礙,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為臺灣拿下國際獎牌,足為典範。
七、〈預約奧運金牌〉莊佳龍(新北市三重高中)
莊佳龍由祖母隔代撫養長大。小學二年級時開始接觸競技體操,面對辛苦漫長的訓練,偶有挫敗、感到無以為繼時,阿嬤的諄諄教誨就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小學六年級時,莊佳龍開始嶄露頭角,在競賽中獲得八面金牌。國中階段,在全中運接連奪下多面金牌,並於109年國中男子競技體操囊括單槓、雙槓、地板、跳馬、鞍馬、吊環及全能等所有項目共7面金牌,被媒體大篇幅報導,並封為「最強國中生」。
上高中後的第一次全中運,莊佳龍拿下四面金牌。高二時,又在全中運囊括單槓、雙槓、跳馬、鞍馬、吊環5面金牌,以及全能1面銀牌,並獲選代表臺灣參加在法國諾曼地舉行的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勇摘雙槓金牌、單槓銀牌;更獲得111年體育運動菁英獎「最佳新秀獎」。
雖然來自極弱勢家庭,莊佳龍不向命運低頭,擁有高度的品格力及學習力,又富有高遠的夢想及實踐的勇氣,積極正向、勇敢果決。雖已是臺灣之光,但從不嬌矜自滿,個性溫和卻意念堅毅,實為楷模。
八、〈障礙與社會工作經驗交織下的助人者成長敘事〉王培根(國立臺灣大學)
王培根來自視障家庭,少年時即因視網膜剝離而全盲,青春期加上失明的茫然,曾讓他失去與人互動的自信、在群體中的安全感,以及對自我的認識,讓他難以調適。但在各方親友的支持下,他投注多數心力讀書、調適自己,並因不屈不撓的精神,成績優異,曾獲2010年獲頒總統教育獎,今年為第二次獲獎。
王培根就讀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後,開始面對自己的內在與障礙,嘗試在視覺化為主的社會中,從一個沒有視覺輔助的生命出發,尋找出回應世界的方式,以及看待社會與人群的角度。大學畢業並繼續研讀碩士,在學術研究與自我覺察之中,發現了那個堅毅、有信心、主動助人、擅於傾聽與對話的真實自我。
2019年他於國內研討會發表兩篇障礙研究,嘗試以研究所學關切障礙議題。2021年起進入臺大學輔中心工作,以自身的生命經驗及專業知能,關照自我,也陪伴身邊每個經驗受迫與無助的心靈。
王培根希望未來運用所學,持續以更大的熱忱與信念,擁抱社會工作、障礙研究與自我。他知行合一、自助助人的生命態度,是社會正向的力量,值得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