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年2月13日
本案聯絡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魏淑美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737-7179
什麼是民俗地景?從路邊的公廟、宗祠、土地廟、萬善祠,甚至是田間的大樹公信仰,以及「土地公枴杖」等都是民俗地景的一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這些值得觀察的民俗小驚喜。本次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線上導覽活動,特別邀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楊玉君帶大家走訪嘉義縣民雄鄉豐收村,介紹當地的地方文史、碑刻、傳統建築、宗祠等民俗地景。
走訪民俗地景,認識文化資產
在臺灣各地聚落中,民俗信仰涵蓋神、鬼、人相關的祭祀對象,透過研究這些信仰及廟宇,得以深入瞭解地方上的聚落歷史、移民背景、特定地方事件。廟宇或宗祠中所見的碑刻、族譜之民間文獻,乃至於村廟常常可見的捐獻人名錄等資料,亦能瞭解聚落的人際網絡及信仰變化。此外,傳統建築中的裝飾元素,可據以說明村廟在文史、倫理教育上的意義;重要家族的宗祠及鄉間稀有的洋樓,見證村中主要姓氏宗族的政經影響力;村中曾經盛極一時的水流媽廟信仰,則可作為社會風氣變化的註腳、信仰因應時代的性質轉變;田間偶然可見的大樹公信仰,以及南部中秋時期可見的「土地公枴杖」,則是民俗思維中豐產儀式的具體表徵,這些都是值得認識的文化資產。
共邀參與精彩有趣的民俗探險之旅
楊玉君的研究專長是歲時民俗、民間文學及民俗圖像,常自嘲是「心繫民俗的中文系邊緣人」。他認為「民俗」是民間知識的總和,並非一般人認為只是拿香拜拜,因此總是不厭其煩地透過教學、書寫與研究,傳遞民俗相關知識。例如在「天下獨立評論」撰寫「民俗轉運站」專欄,將民俗研究與觀察撰文與大眾分享日常生活的民俗視角與思維。楊玉君近年的國科會計畫「多元視角下的碑刻研究」,是以分析文本的方式針對碑文進行研究,讓更多人瞭解碑文的格式、內容、文義。此外,尚有多項研究計畫的主題,如「民間信仰及紙馬版刻研究」、「閩南俗曲中的飲食解讀」、「歲時圖象的民俗母題解析」等,涵蓋民俗信仰、民間文學、民俗版畫及生活飲食,顯示民俗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也凸顯楊玉君擅長在生活中尋找研究題材,並心懷讓更多人瞭解民俗的熱誠。
「福佑我庄:一個典型臺灣村落的民俗地景」YouTube影片播放時間為2025年2月15日(星期六)下午2:00,楊玉君將帶大家深入瞭解豐收村的洋樓、廟宇及各種民俗地景與人文歷史的關聯,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觀察自己身處的環境,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透過線上收看。
播放時間|2025.2.15(星期六)下午2:00
頻道連結|https://www.youtube.com/@nstcsalon
活動網站|https://nstc-salon.mystrikingly.com/blog/091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tiess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