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北市客基會)經營的「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戶外的臺北客家農場,8月20日(六)午後進行二期稻作「蒔田樂事」活動,讓許多孩子有了第一次的赤腳下田的體驗,學習徒手將秧苗整齊的插在泥巴田裡,到草地、溝渠邊嬉戲後,最後在田邊吃一碗冰涼的米篩目(米苔目),成為都市親子間農事體驗的共同記憶,讓辛勞的蒔田工作寓教於樂。錨點
北市客基會副執行長黃瑄詠說:「農場在七月份舉辦一期稻作割禾(割稻)、田間 窯(炕窯)等活動,吸引許多親子參加,在農村環境氛圍中認識傳統農事工作,也學習客家文化與客語。八月份的打田及蒔田農事工作,延續這樣的概念,邀請孩子到農場打泥巴仗、放泥鰍、插秧,將臺北客家農場的自然地景,從農田、草原到森林,規劃為都市孩童親近自然的一環,讓他/她們擁有童年珍貴的生態體驗回憶。」
因為天候因素,農場二期作並非每年都會種植水稻,今年配合下半年的環境課程,趕在北部插秧期尾聲前完成插秧工作。在客家耆老的定位和指揮下,大家依循傳統工法進行蒔田工作,讓秧苗整齊陣列在不規則形狀的稻田上,最後,放養幾隻泥鰍到田裡,增加多元物種體現生態共生,也增加稻田的經濟效益。
當天上午舉辦的「111年度中正區成年禮」活動,農場設計的闖關遊戲也成為下午蒔田活動的特色之一。有在草原(花生盆栽地景)上設置的「成長闖關」體驗活動,放置了體能障礙物,上午提供青少年挑擔、扛穀包、推車,穿越障礙來體驗成年的責任與挑戰,下午則成為親子遊戲的自然裝置。此外,還首度試用新規劃的「開山打林」應景(硬頸)步道,在封閉10年不進行開發與疏林的「森態保留區」,帶領親子進入感受客家先民「開山打林」的情境,認識先民遷徙與拓墾史,體驗客家人善用山林資源的生活歷程,漸漸形塑的團結及刻苦耐勞性格。
蒔田後,大小朋友一起期待秧苗的成長,也看見公園空間的蛻變。接下來客家農場將推出一系列配合農事的體驗活動,並以環境主題課程的形式,提供國小進行校外教學。歡迎有興趣的市民朋友,持續關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及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
新聞發布單位: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