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藝術文化國美館「臺灣近現代雕塑的黎明」學術研討會 聚集臺日藝術史家 回顧臺灣雕塑發展的曙光時刻

國美館「臺灣近現代雕塑的黎明」學術研討會 聚集臺日藝術史家 回顧臺灣雕塑發展的曙光時刻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臺灣近現代雕塑的黎明」學術研討會,3/253/26兩日在國美館演講廳舉行。國美館為拓展臺灣近現代雕塑藝術的研究,探討臺灣第一代雕塑藝術家的學思背景與藝術成就,特邀請7位臺灣及5位日本重要學者專家從多元視角切入,透過兩天的論文發表,針對20世紀初臺灣雕塑藝術的發展、雕塑家們藝術生涯開展的軌跡等議題進行學術研討,關照臺灣近現代雕塑藝術發展的豐富面向

國美館長廖仁義說明辦理本次研討會的緣由,3/25除了是臺灣的美術節,也是臺灣重要雕塑家黃土水展覽──「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開幕的日子,「一個藝術家藝術生命的復活,不能只是舉辦展覽,更是要深入研究他,讓他的藝術作品與意義被後代正確理解與評價,並且鼓後代繼續創造屬於自己時代的藝術作品,並且豐富自己社會的美學價值。」廖仁義強調,本次研討會以黃土水作品為起點與主軸,但仍希望延伸讓大家認識蒲添生、黃清埕、陳夏雨,這些屬於臺灣雕塑黎明世代的偉大雕塑家。最後,他誠摰對日本學者提出請求及合作的願景,今天黃土水的展覽與研討會只是起點,「我們希望未來能辦理更多前輩藝術家的展覽,因此需要日本藝術史學者的協助,期許國內外學者繼續為臺灣美術史努力,我們有必要為臺灣藝術家復活共同努力。」

國美館說明,雕塑藝術在20世紀初期隨著美術近代化的腳步被介紹到臺灣來,然而,相較於繪畫,有志成為雕塑家的臺灣青年在當時卻不多見。以雕塑藝術為志業的黃土水、蒲添生、黃清埕、陳夏雨等人的出現,便顯得彌足珍貴。他們在吸取近代雕塑觀念的同時,更不斷反思如何立足於臺灣多元深刻的文化內涵,持續創作出富有時代意義的雕塑作品。他們以熱情鎔鑄對藝術的想望,在臺灣近現代美術發展史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此次研討會提供一個深入了解早期臺灣雕塑藝術發展的機會,並期待經由這些雕塑家們的卓越成就,激勵當代創作者們創造出屬於自己時代的作品,使臺灣美術持續蛻變發展。

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臺灣藝術史學者李欽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擔任專題講座講者。李欽賢透過講述「艋舺」、「大稻埕」與「高砂寮」,三個與黃土水密切相關的地點,來剖析藝術家的創作生涯。顏娟英則從臺灣藝術史發展的大脈絡切入,對臺灣美術史近期的發展與研究困境進行探討。

近年來國內逐漸重視臺灣近現代藝術的史料爬梳,20世紀初期堪稱臺灣雕塑發展的曙光時刻,卻尚無相關研討會進行聚焦式的學術探析。本次研討會特別鎖定此一歷史階段,在兩場專題講座外,規劃五大議題來深入探討,包含「近現代臺灣雕塑風格與觀念的流變」、「近當代的雕塑保存與修復」、「臺灣近代雕塑家的師承與學習歷程」、「臺日雕塑家的交會」與「臺灣近代雕塑的收藏與贊助」。其中,日本學者熊澤弘與村上敬,透過難得一見的東京藝術大學所存史料,梳理早期赴日臺灣留學生的養成教育;田中修二、鈴木惠可則以臺日藝術家的「移動」為核心概念,探討雕塑藝術的推展與多樣性。臺灣學者廖新田、白適銘以宏觀的視野,討論臺灣雕塑史的文化認同及內在意涵;薛燕玲、林振莖則聚焦在藝術家的社會人際網絡,剖析當時藝術贊助者對藝術家的重要性。此外,岡田靖、張元鳳以文化資產保存及實際修復案例的分析,討論修復與藝術史之間的發展關係。本研討會同時邀請國美館廖仁義館長、蕭瓊瑞、宋璽德、林曼麗、林保堯和黃冬富等資深學者,來擔任各場次的主持人,共同探討相關議題,並從臺灣社會、經濟及教育層面,梳理雕塑藝術開展的歷史脈絡。

國美館表示,「臺灣近現代雕塑的黎明」學術研討會旨在提供一個學術平台,讓臺、日學者的研究成果得以相互激盪和交流,以促使更多研究者投入臺灣雕塑藝術的史料梳理與研究工作;同時,透過剖析臺灣複雜多元的文化本質,理解第一批步入近代雕塑的臺灣藝術家的歷史貢獻,更藉此將臺灣雕塑藝術之瑰寶推介給大眾。研討會活動詳情,請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