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由北市捷運局啟動修復的市定古蹟「臺北工場」,柯文哲市長今(14)日下午視察修復情形,同時為參與古蹟修復的建築師及匠師加油打氣。柯市長表示,明(2023)年2月修復完成後將協調納入鐵道部臺鐵博物館園區,讓鐵道文化可以完整呈現在民眾面前,也讓臺北工場更易親近欣賞,提升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價值,為城市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留下典範。
柯市長致詞時提到,為讓文資保存與都市發展並存,臺北工場修復再利用工程列為西區門戶計畫重點項目之一,於2019年經文資審議通過。柯說,2020年12月15日正式動工修復,剛好遇上疫請最嚴峻期間,除了缺工、物價上漲外,加上古蹟修復泥作匠師、磚砌及瓦作匠師人員不多,以致相關修復工班尋找不易,增加古蹟修復的困難度。
柯文哲指出,臺北工場花費超過1.1億元,即將完成硬體的修復,但將來如何長期營運才是最困難的地方。柯表示,目前周邊的臺博鐵道園區已經開幕,為了讓鐵道文化可以完整呈現在民眾面前,臺北工場修復完成後預計協調納入鐵道部臺鐵博物館園區,委託國立臺灣博物館管理維護,在與中央簽約之前,將先由文化局負責經營規劃。
北捷局第二區工程處說明,「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為直轄市定古蹟,是臺北市唯一僅存具有百年歷史的鐵路遺構,其前身為清末劉銘傳主政時期成立之機器局,製造機械及修理火車,日據初年才改為鐵道部用地,於西元1919年建成鐵道部大樓,臺灣光復之後,改為鐵路局。二工處說,它的創建風格頗為特殊,由於當時多向英國學習鐵路技術,所以採用英國的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磚木混合造,形式上承襲自北歐木造建築趣味。如二樓的屋頂及牆體樑露出木樑柱,並施以雕飾,設計者為鐵道部改良課的技師。
北捷局二工處進一步表示,臺北工場為捷運局首次負責古蹟修復工程,與原先負責自辦監造的捷運工程完全不同。目前修復工程已完成地下室水箱、電箱安裝、一及二樓鋼結構、北側牆結構與牆面修復及太子樓與屋頂結構修復等主要修復工程。
二工處說明,臺北工場修復完成後,一樓將規劃為展覽場,設置「道床構造工法匠藝」及「木構造廊道重組」解說站,二樓則提供作為集會堂,並規劃「鋼構屋架(含太子樓)匠藝」解說站」,地下室則為陳列館,設置「承重磚牆體『基礎構造工法』再現」、「遷移工法」、「基礎構造工法」等解說站。二工處說,期望透過本次全面性修復工程進行及再利用的推動,讓市民理解透過古蹟的修復改造,亦能達成文資保存與都市發展並存,並更加深化城市的歷史意涵。
二工處指出,臺北工場位在臺北捷運松山線北門站站體與捷運機場線交界上,其所在位置與捷運松山線北門車站之站體重疊4.8公尺,2006年為配合國家重大交通建設機場線捷運及松山線北門站的施作,進行國內首例的古蹟挪移工程。除須進行原有結構體補強外,亦要將整棟建物向上頂昇1.5公尺,再向西南側平移30公尺,工程相當複雜。二工處強調,挪移工程全由國內營造廠商自行辦理,其中南北樓房遷移更使用微電腦控制技術,緊密監測及控制所有油壓千斤頂動向,以確保頂昇及平移作業之進行。2012年捷運施工完成後挪回,是國內首次頂升挪移磚造建築的工程,工法相當艱鉅,可謂捷運工程建設與古蹟保存雙贏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