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search engine
北部新聞台北市教育局新聞稿1111202 學生作品走入社區,復古花磚再現風華—「大直花磚與大直社區的呢喃」作品完成暨感謝儀式

教育局新聞稿1111202 學生作品走入社區,復古花磚再現風華—「大直花磚與大直社區的呢喃」作品完成暨感謝儀式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

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8樓

業務聯絡: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    蔡俊雄圖書館主任 2533-4017#191

     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    李朝盛執行秘書  0910-061-168

新聞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綜合企劃科 卓育欣督學    0930-936-532

【發稿日期:111年12月2日】

【主題:學生作品走入社區,復古花磚再現風華—「大直花磚與大直社區的呢喃」作品完成暨感謝儀式】

【臺北報導】本市國教輔導團於本(111)年度辦理「臺北啟動跨世代-共融共學生活藝術新紀元」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主軸強調美感教育與生活藝術的結合,並希望透過青銀共學的方式,強化跨世代的互動。其中方案之一的「在地設計、數位美學」,由本市大直高中辦理,本次係結合社區文化創作的新作品—大直花磚與大直社區的呢喃。學生透過觀察學校與社區生態環境,將社區與學校風土人情繪製於木質花磚板材,轉印成真正的花磚,再與早期傳統紅磚結合,砌成一道古樸雅緻的牆面,成為大直社區的美麗風景。

施工後,充滿社區意象,呈現典雅風采

  作品來自大直高中高二學生的美術課程作業。該校美術科蔡如盈老師表示,當初課程的發想,是以創作學校文創商品為目標,偶然間看見生物科老師進行「探究與實作課程」時,以「科學繪圖」方式紀錄學校植物的樣態,引發出靈感,便跨域結合「生物實察」於課程中。為使實察之寫生稿具有設計感,運用幾何構圖、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藝術技法,將成品予以美化,這便是花磚拼圖的雛形。

蔡如盈老師課堂上指導進行花磚繪圖的創作

  其實,花磚並非臺灣特有的文物,在引進臺灣後,結合中華文化的意象(例如:蝙蝠代表福氣、葡萄代表多子多孫……等),鑲嵌在紅磚後,便成為臺灣的「古早花磚」。因此,課程中也解說花磚的歷史,以及在臺灣變化的脈絡,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在地文化,同時也體會當時工匠藝師的創作心情。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僅必須觀察週遭環境的生物樣貌,同時也能了解臺灣建築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段光輝歲月。參與課程的詹同學表示,「這堂課程很新穎,在設計的過程中,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真的收穫滿滿」;李同學則說,「每一塊花磚的背後都有美好的寓意和祝福,希望藉由學校與社區的連結,將這些祝福與期許帶入大直社區」。

  大直高中特別舉辦了一場感謝儀式,除了將此次學生創作正式呈現在社區民眾面前,同時感謝居中協助的大直里里長蔡俊賢先生及提供牆面的屋主賴豐雄、賴黎素正伉儷,讓原本斑駁的牆面,藉由學生的巧思,呈現出不一樣的典雅風采。

感謝儀式上,屋主偕同孫女致詞

  此次課堂上的創作成果,在臺北市教育局的專案計畫中,以復古藝術的方式呈現在社區,讓作品與社區產生互動與對話,更為社區公共空間增添色彩,希望藉此能激盪出更多火花,進一步深化學校與社區的聯結,讓日後學生的作品更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與在地人情味,服膺本計畫積極推動共融共學之理念,激發出更多有故事性的作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