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每週運動150分鐘 推廣大使任容萱鼓勵學童用「5招」打造健康生活

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每週運動150分鐘 推廣大使任容萱鼓勵學童用「5招」打造健康生活

有澳洲學者針對15至25歲年輕人進行的研究發現,年輕女孩、學業成績優異者、自我效能感低、不願意運動的人,最有可能在青春期無法建立定期運動模式,因而錯過成年後對身心健康的眾多好處。為幫助兒童、青少年扭轉坐式生活,提升運動量,維持身心健康並降低未來罹患疾病的風險,教育部體育署及董氏基金會合作推展「樂動150,迎奧運挑戰」規律運動計畫,呼籲學童保持身體活動量,運動就從現在開始。

教育部體育署房瑞文副署長表示,去年運動現況調查發現臺灣民眾參與運動人口比率達82.6%,規律運動人口比率首度達到35%,顯示運動人口提升,也代表運動促進推展帶來成效。董氏基金會每年設計多元化推廣方案與研製宣導工具提供全臺各校申請應用,至今年累計共有2,300多校主動響應校園規律運動計畫,共同推廣遍及全臺,累積觸及超過100萬名高中職以下的學生建立規律運動概念。呼籲同學們不妨就從暑假開始運動,除持續努力達到每週150分鐘的運動時間,也一起關注即將在巴黎奧運出賽的選手們,為選手喝采加油。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今年鼓勵學生將樂動紓壓5招與臺灣參加2024奧運的項目結合,透過繪畫、短影音及攝影發揮創意,藉由參加比賽促進學生運動參與率與運動量,今年總共收到1,063件作品。作品中學生有穿著奧運五環顏色的服裝,將各招式結合不同的運動項目;也有不少作品直接畫出羽球選手戴資穎或舉重選手郭婞淳獲得勝利的一刻。為鼓勵女孩運動,這次短影音或照片的作品中,要求帶入女生運動畫面,同時鼓勵女孩們可從5招開始接觸運動。

臺北市立金華國小校長鄭盛元說明,為執行SH150政策,學校依年級不同規劃適合的運動項目,規劃多種運動方案打造校內運動風氣,同時將孩子的運動量做換算,像跳了幾座的101、繞台灣幾圈等,鼓勵學生持續挑戰自己的紀錄。也開辦多種運動性的社團,讓孩子放學後增加接觸運動的機會和時間。累積跑步圈數最多的李兆恩同學分享自己的運動經驗說:中年級在教練的邀請下進入田徑隊,除了例行練習外,也利用下課或放學後自主練習跑步或打球,他表示即便短短的10分鐘下課,累積的練習讓自己習慣了這樣的運動模式,尤其在大考前,可以透過運動達到舒緩壓力之效,使自己專注的準備考試。

德育護理健康學院觀光休閒與健康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怜利表示,許多父母困擾於不知道怎麼帶孩子建立規律運動習慣,其實最佳作法就是家長以身作則帶著孩子運動,可規劃假日的戶外親子活動,到鄰近的公園或河濱騎腳踏車等都是不錯的方案,也可利用暑假讓孩子接觸學習不同的運動項目,除了活動身體也幫助孩子找到感興趣的運動。她也建議,教師在活動設計上可以更多元有趣,像是善用校園空間,利用牆壁做跳躍摸壁、地上的格子可玩些跨越、踩線、單腳獨立等遊戲,並鼓勵學童自行紀錄每次的運動狀況,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活動量,更能維持運動的習慣。

從小喜歡跳舞的計畫推廣大使任容萱,小學時期接觸了舞蹈,也會跟著媽媽學跳廣場舞,學著學著也跳出興趣,直到現在仍然喜歡。現在的她每週至少會去健身房五天,使用跑步機、滑步機、騎腳踏車,加上重訓,最後利用滾輪放鬆。她建議同學可善用「5招」維持規律的運動生活,第一思考想要運動的理由,為了身體健康還是想紓解壓力?第二挑選輕鬆一點又可達到效果的運動,過於勞累的運動反而容易中斷、放棄;第三挑選較感興趣的項目持續動下去;第四設定目標讓自己有動力去達成;第五邀請朋友一起運動,彼此激勵,讓運動不孤單!她表示長期運動下來發現自己的情緒能獲得釋放,心情也變得較穩定。任容萱提醒,感到煩悶有壓力時,不妨去運動或跳樂動紓壓5招,為自己注入活力及能量喔!

如欲掌握更多訊息可至以下網頁查詢:「樂動150,迎奧運挑戰!」活動網站www.run99.or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