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藝術文化「哐!親愛的陶去哪了!」 以循環永續工藝精神 翻轉陶廢問題

「哐!親愛的陶去哪了!」 以循環永續工藝精神 翻轉陶廢問題

陶瓷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材質,具有穩定、耐用的優點,卻也因為硬脆的特性容易磕碰碎裂。你有沒有思考過那些破掉的碗盤、花器,或是裝潢換下來的磁磚會去哪裡呢?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辦理「哐!親愛的陶去哪了!」活動,以永續的思維探究陶瓷廢棄物之處理和循環利用,並加深民眾對此議題之認識與重視。

陶瓷生產或陶瓷工藝研發創作,多有打樣、試驗需求,過程中難免淘汰樣本,出貨前的品管作業也不乏有瑕疵品檢出,產生無法進入市場的陶瓷廢品。民眾家中也常見破掉、損壞的陶瓷日用品或者裝潢廢棄物處理問題。然而,針對陶瓷廢品,目前尚缺乏周全的循環系統,回收成本相對高昂。一般多用以充填地基或者丟棄作為垃圾處理,衍生相關問題。倘未處理而隨意掩埋,恐造成環境污染;若送進焚化爐焚燒,由於陶瓷耐高溫,不僅燒不掉,還可能損壞焚化爐設備。

響應時下對於循環永續的倡議,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發起了陶廢議題探究,將陶瓷廢料視為工藝的新材料角色,從前期材料研究掌握回收陶廢重製成原料的原則,並藉由研究成果以思考如何開啟陶廢循環圈的新興應用。2021年工藝中心透過文化部跨域計畫進行陶瓷3D列印技術加值應用,不僅讓陶瓷廢料化身為列印原料,也加入數位製造與參數式設計,創造出新的陶瓷語彙—新的構造與肌理。工藝中心接續推動Re’ramic陶瓷廢料循環技術人才培訓,在陶瓷工藝師陳瓊茹與數位自造學者李建佑的指導下,14位參訓學員演示了陶廢應用於3D列印的新創實驗,展現出這項製程獨特且多元的面貌。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張仁吉主任表示,陶廢循環議題不止於對循環經濟的回應,更是臺灣綠工藝價值的實踐。工藝善於使用天然素材、展現材料美學,生命週期過後易於回收與再利用,表現對整體生態的寬容、平衡與尊重;以創造力與實踐精神延續工藝生命,賦予生活能量。今年,工藝中心特別規劃了三場陶廢議題的推廣活動「哐!親愛的陶去哪了!」,分別在台中富興工廠、台中刑務所演武場以及臺灣陶瓷重鎮-鶯歌舉辦,鶯歌場次特別與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合辦。活動現場除了講述議題的微講座外,更邀請參與者動手體驗陶廢材料用於陶瓷3D列印與手工創作,以實際觸摸、感受、創作的五感體驗方式認識陶廢材料的循環可能。在此擾動之下,期盼能使陶廢循環議題在大眾間引發回響與探討,支撐未來持續的研究與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