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反映當代文學趨向,引領書寫風潮的臺灣文學獎,預計8月5日(六)14:30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舉辦「創作獎贈獎典禮」,並於今日公布得獎名單。創作獎包括4大獎項──劇本創作獎、臺語文學創作獎、客語文學創作獎及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獎,今年共有116件作品參賽,經過20位評審、4場評審會議競爭,最後由9位優秀的創作者於各文學項目掄元。
原住民華語文學評審團表示,今年參賽的作品雖量少但質精,創作者們多勇於挑戰「當代原住民文學寫作」的各種邊界,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在在顯出作者深厚的功力與強烈的企圖心。獲得散文類首獎的〈看了鴻鴻老師戲我的〉一文,作者Ihot Sinlay Cihek運用阿美族語被動語法、動詞在句首之特點,鋪陳「行動」(動詞)總是先於人(主詞)之意識,展開原住民族認同、邦查女性身體的自覺與反思。新詩首獎由游悅聲的〈Ghap〉獲得,作者充分運用隱喻手法,以Ghap(泰雅語,種子)這個詞語定著詩作的錨點,敘寫遠離部落的族人,只要內心意識到有顆種子,終究會踏上歸鄉之路,種子也將長成巨樹般的想望。獲得小說類首獎的〈大腿山〉,作者Apyang Imiq程廷以抒情細膩的筆觸,藉著書寫女主人公Kimi的情欲,帶出她所身處與經歷過的時代。
客語文學創作獎新詩首獎,由何卿爾的〈老相館〉獲得。評審團指出,此詩不僅在字裡行間顯影老相館、老相片留存下來的情感與價值,也反映出老相館關門的危機,無論在客語、詩歌意象、結構與主題上,都有優異表現。散文首獎,由何志明的〈永久个頭擺〉奪魁。這篇散文描寫童年期父母離異,母親離家後的孤單、年節的空虛,以及對母親與長輩的掛念;透過層層疊疊的回想、暗喻等修辭手法,不僅提升對人事景物的見解與感受,也表現出文章的張力與深度。小說首獎由張郅忻的〈打拳頭〉掄元,這篇作品除了寫出客家莊練拳的由來與傳承、打客家獅的民俗文化特色,還有師兄弟之間深深的感情,無論取材、主題與情節、人物安排,皆有過人之處。
今年臺語文學創作獎的投稿數量共54篇,一如往年是4大獎項最多的一項。臺語文學評審團認為,林連鍠書寫的〈相伨〉,主題關注相互扶持的友情和親情,敘述誠懇,語言令人激賞,角色塑造活跳具體,是一篇有溫度的好作品。散文類由王永成的〈白頭鵠仔〉獲獎,這首懷念故友的輓歌,就像一部運鏡緩慢悠遠的電影。黃明峯的敘事長詩〈跤跡〉,以第二人稱講出英國首位駐臺外交官Swinhoe(斯文豪)在臺灣冒險的足跡,讀來「不時有聲,定定有影,讀者心內有回音」,跟著Swinhoe(斯文豪)的足跡,一步一步走到島嶼的心內去。
最後,本屆競逐「劇本創作獎」的作品,雖分別反映當代社會現狀的虛偽、不安、壓抑與不耐,但評審團仍遺憾做出首獎「從缺」的決議,並強調唯有在技法上更細緻琢磨,廣泛與敏銳地關注各形式劇種典範的有效性與劇場性,才能召喚出屬於當代劇本的精神。
首次參與評審會議的林巾力館長則表示,或許由於疫情的擾動,今年創作獎的參賽者數量略減;不過,這也給了館方戮力推廣臺灣文學獎創作獎的動力和契機。8月5日(六)下午,除了邀請文學愛好者一起來臺灣文學館演講廳或觀看線上直播參與贈獎典禮,一起為文學收穫有成的得獎者喝采,也期待未來更多有志於母語耕耘的書寫者加入創作獎行列,共同以實際行動擴展和延伸母語文學的版圖與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