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科學教育教育家人物典範─ 教之而成天下之英才 湯銘哲: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

教育家人物典範─ 教之而成天下之英才 湯銘哲: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

「作為一名醫師,對病人需有同理心,具備人文素養,病人如果能感受到醫生的關懷,病情發展比較容易治癒。」師鐸獎得主湯銘哲對病人視病如親,注重臺灣的醫學教育,投身醫學教育超過三十年,培養出無數頂尖的醫生及科學家。湯銘哲深信,成為良醫之前,要先做成功的人,精湛醫術的前提,是實踐對人的愛心與人性的關懷,「先學做人,再當醫生」。

湯銘哲的理念,深度落實在他多年建立的醫學人文課程,在成功大學醫學院開設的「醫學生涯」及「臨床溝通演練」等課程,強調學生必備的人文素養與通識知識養成,以博雅教育培養醫學生一生行醫的重要觀念。

在湯銘哲的帶動下,成大醫學生的學習環境迥異於傳統醫學院,迴廊裡充滿著書香氣息,懸掛藝術畫作,不時舉辦慈善音樂會、藝術展演與戲劇營,湯銘哲說,「要成為醫生前,要先裝備自己的人文素養,薰陶人文。」這是湯銘哲心目中的醫學人才養成途徑,也是他奉行多年的教育理念。

為人師多年,湯銘哲擔任住院醫師時,喜愛研究發問,「當年,我很愛問問題,但是在臺灣,這樣的個性受到很多限制。」大環境較為壓抑,加上一直沒有遇到令他傾心的醫界典範,湯銘哲決定赴美深造。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時,指導教授Dr.Richard Tannen與許多老師展現的學者風範、謙卑與專注的治學精神,以及學校濃厚的研究風氣,成為影響湯銘哲一生的轉捩點。

回國後,他開始投入醫學教育,把美國啟發式的教學帶入臺灣的大學。在成大醫學院,湯銘哲先後擔任教授、醫學院行政副院長及成大教務長,埋首教學、研究及學術服務,並曾被借調至東海大學,推動該校的博雅教育。三十多年下來,湯銘哲誨人不倦,開放且深具感染力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喜愛,引領學生以開闊新創的心態去學習及做研究。他的得意門生許釗凱,現在成為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的大將,因潛心研究皮膚水泡等罕見疾病,對病人照顧無微不至,因而被譽為「泡泡龍王子」。

「泡泡龍病人罹患的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病時皮膚又痛又癢,終身難以痊癒。」湯銘哲說,面對這種棘手的疾病,成大傷口中心每每為病人舉辦畫展與開設戲劇營,在藝術與愛心的氛圍下,病人們每次畫畫便忘卻了傷痛,漸漸撫平內心的傷痕,醫病間瀰漫融洽溫馨的氛圍,讓大學成為實踐社會責任的場域。

湯銘哲曾帶過一堂課,名叫「臨床溝通演練」,學生要拿起一本書,或是一件物品,練習說出曾經影響自己的故事或人物(Show & Tell)。當時他的學生許釗凱拿著一本「成大醫學院簡介」,訴說高中時有位老師帶著這本簡介在學校進行巡迴演說,因而啟發自己立志要考進成大,這位影響他的恩師(即湯銘哲)就在現場。

被「點名」的湯銘哲只好起立,紅著臉開始Show & Tell,訴說當年自己也是一名青澀的醫學生,因為曾經聽過一位客座教授講解一堂「皰疹」,內容精彩透徹,讓他決定自美國學成之後,一定要進入成大當老師。這位影響他的恩師,就是成大黃崑巖院長。

黃崑巖院長人也在課堂上,按照慣例,起立Show & Tell,說了哈佛微生物教授秦瑟(Hans Zinsser)的「感染與抵抗力」教科書,如何影響了南非的Max Eheiler及英國文學家John Franklin Enders,兩人雙雙獲得諾貝爾獎。這種獨特的課堂呈現方式,對所有在場學生來說,是一次人生的洗禮,在他們未來的生涯選擇上,更是一生受用。

「能成為老師,是一種福氣。」言談間,湯銘哲流露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特質,他不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期許自己能「教之而成天下之英才。」引導醫學生發揮天賦,走出自己的路。

除了做研究,湯銘哲也喜愛寫詩,筆耕不輟;看見自己培育出的天下英才正在各地為社會服務,他甚感欣慰,「是該到傳承的時候了。」若每位醫師都能謹遵教誨,秉持人性的關懷去照顧病人,這就是臺灣社會的福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