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
人造風景中的美麗與哀愁
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 SDGs 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而今年,高雄市也正式推出「淨零轉型」的政策與「永續韌性」城市的願景,希望從落實零碳的行動中,重新看待我們與地球的關係。
近年來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高雄市立美術館一直非常關注永續發展目標的議題。無論是優質教育、永續城鄉、責任消費及生產或是氣候行動等,其實都是地球公民意識的形塑,如何藉由文化的力量讓永續議題深植人心,進而實踐,現在已經是文化政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人類世」是一個還在進行的地質時代。18世紀工業革命後,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而這樣的變化在二戰結束後的大加速時代中則更為顯著。人類只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就創造出如侏儸紀及白堊紀等千萬年才能積累出的地質層。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資本主義的擴張崛起,不僅造成天然資源快速的消耗,人類更面臨溫室效應及極端氣候等危機。文明發展所帶來的便捷,對此刻的地球與人類而言,彷彿成了一種光與暗的共生狀態。
這次在高美館展出的《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碰觸的正是人造風景中的美麗與哀愁,這系列的作品,由國際知名攝影大師愛德華.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以及紀錄片導演珍妮佛.貝奇沃(Jennifer Baichwal)與尼可拉斯.德龐希埃(Nicholas de Pencier) 3人共同創作而成。從2018年在加拿大展出便獲得廣大迴響,之後在義大利、瑞典、荷蘭及阿根廷等國巡迴展出更是吸引近70萬名觀眾。而這次台灣巡迴展獨特之處是首次加入在地藝術家齊柏林、楊順發、盧昱瑞與新住民藝術家盧卡斯到展覽中一同對話。期待藉由兩國在作品上的藝術視角與議題的切入,喚醒我們對「人造之美」背後的公民意識,省思人為地貌繽紛絢爛後的大地憂傷,讓視覺震撼化為生活行動,使「永續地球」不再只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