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太魯閣國家公園113年災後復建工程與重新開放時程的挑戰[全文連結]
作者:劉瑩三
作者說明: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文章出處:地景保育通訊專論期刊
太魯閣國家公園擁有壯麗的大理岩峽谷與高山深谷,但因地質脆弱、地形陡峭,極易發生崩塌與落石。該區域地層經過數億年的變質作用與造山運動,使得岩層葉理與節理發達,加上頻繁的地震與溪流侵蝕,使峽谷地區更具潛在危險。0403地震發生後,造成蘇花公路、中橫公路、北迴鐵路嚴重中斷,園區內天祥以東遊憩區與步道亦大規模坍方,基礎設施與建築受損,災情嚴峻。地震後餘震頻繁,並引發大量土石鬆動,導致太魯閣地區新增大規模崩塌地。
隨後的颱風與豪雨進一步惡化災情,例如康芮颱風帶來日雨量破千毫米的極端降雨,使北迴鐵路中斷、中橫公路多處坍方,步道及景點嚴重受損,漂流木與巨石堆積於燕子口、白楊步道等地,更造成長春祠彌陀巖觀景平台沖毀、橋樑斷裂等災情。由於太魯閣區域本就易受地震與颱風雙重影響,災害發生後往往需要多年時間才能復原,而未來極端氣候可能進一步加劇地質不穩定性。
本篇文章從學者視角解析太魯閣地質特性、災害影響與復建難題,了解太魯閣災後重建與挑戰!
文章轉載台灣地景保育網,著作權屬於台灣地景保育網。
圖片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