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
業務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小教育科 林侑融科長 (02)2720-8889轉6374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張欽鵬主任 0937-760-300
新聞聯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秘書室 余品瑩督學 0930-936-532
【發稿日期:113年12月15日】
【主題:「士子如林:八芝蘭的故事」特展,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邀你一同認識臺北士林的在地故事】
【臺北報導】為了讓大小朋友對士林區的在地文化有更深的認識,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與老松國小自即日起至114年1月5日止,舉辦「士子如林:八芝蘭的故事」特展。這是一場適合學童與家長,可共同觀賞、寓教於樂的展覽,歡迎有興趣的大小朋友來鄉土中心二樓特展室參觀。
▲老松國小學童參觀展覽
中心主任張欽鵬表示,士林舊名「八芝蘭」,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毛少翁社的活動範圍,清領時期開始,先民自中國福建漳州及泉州兩地來到此地開墾,並以「士林平原」為核心,逐漸成為周邊聚落重要的商貿中心,至日治時期亦為當地重要的行政中心,至今留下了許多歷史古蹟與傳說故事。
今年適逢臺北建城140週年(1884-2024),為讓民眾更認識臺北在地的史蹟文化,本次特展特別邀請「士林庄文史工作室」簡有慶老師共同策畫、蒐集士林地區之過往今昔及在地文史資料,並以地圖、照片、史料、生活器物、影音等展品呈現,不僅讓大家看見士林的生活空間故事,更可啟發學童積極認識家鄉文化,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懷。本次展覽共規劃有:八芝蘭與士林八景、清代文人的諧音梗:「士林」地名的由來、士林最老的「芝蘭街」、士林三大廟介紹、士林VS艋舺:清代漳泉械鬥的故事、六氏先生與士林國小、芝山岩上的石佛、「天母」跟外國人有關的地名、「士林的百年老店」等展區介紹。
▲策展人簡有慶老師為參觀民眾進行現場導賞
策展人簡有慶老師表示,士林地名的由來,一般都是說因為清代當地讀書人甚多,文風鼎盛,因此被說是「士子如林」。然而,在士林慈諴宮內,日治昭和12年(1927)的〈士林慈諴宮神農宮兩廟改修誌〉中提到:「……安政六年己未,先民卜地下樹林開拓新街,稱霞樹林,後更美其名曰士林……」,意思即是現在士林的新街一帶,舊稱「霞樹林」,後來改為較典雅的稱呼–「士林」。原來在清代士林的讀書人,認識在朝為官的朋友,或是自身當官者,發現北京話的「下『樹林』」跟閩南話的「士林」發音相近,因此才將下樹林一帶稱為士林。日本治臺後,才將八芝蘭改稱為士林。
現場展示的臺北四國八十八番石佛香爐,香爐上刻有大正十四年等字樣,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將日本四國島上,與弘法大師(774~835)生前修行相關的八十八間佛寺,將其供奉主祀之佛祖或菩薩像,雕刻成半立體的船型光背石佛雕像,設置在臺北市區、圓山、芝山岩、陽明山、竹子湖、北投等地,以代表四國的八十八座佛寺。讓無法前往日本朝聖的信徒,透過參拜這些石佛,來獲得相同的祈願。
此外,由士林神農宮原建於康熙48年(1709)提供之三界公爐,為祭祀三官大帝之香爐,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共有三座,分別典藏於神農宮、慈諴宮、惠濟宮,可作為見證士林三大廟聯合管理時期的歷史文物。除此之外,也展出士林百年店家歷史物件,例如:製作知名「士林刀」又名「八芝蘭刀」的郭合記,於同治9年(1870)獨創「茄柄竹葉刀」,源自造型刀面像竹葉、刀柄像茄子而得名。此刀面可折疊藏於握柄利於收納方便攜帶,居家必備用途廣泛:削、切、割都能應用,戶外田獵漁樵皆能使用,比起國外類似刀具的瑞士刀之發明,早了廿一年的歷史。另外,知名糕餅店「郭元益」則提供具百年歷史的糕餅模具於現場展出,其於清同治6年(1867)在士林開店迄今,並與婚紗業結合,成為臺灣知名喜餅的品牌。
而全國年紀最老的國小–士林國民小學,前身為明治28年(1895)於芝山巖惠濟宮內設立的「芝山巖學堂」,之後歷經數次更名,包括明治31年(1898)的「八芝蘭公學校」,以及大正10年(1921)的「士林公學校」,明年將邁入創校130年,現場也展示了《士林國小日治時期校歌》影片,和「八芝蘭公學校」的石碑相片。
展覽自即日起至114年1月5日止,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參觀。歡迎有興趣的小朋友及家長至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網站http://hcec.tp.edu.tw查詢,或電洽02-2336-1704分機30江老師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