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間盤突出是一種常見的脊椎問題,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由於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姿勢不良以及老化等因素,這種問題越來越普遍。頸椎椎間盤突出是指位於頸椎之間的椎間盤因受壓或退化,導致內部的液壓緩衝裝置-髓核突出,壓迫到鄰近的神經根或脊髓,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
為何會發生頸椎椎間盤突出?
頸椎椎間盤突出通常是由於長期不良姿勢、頸椎過度使用或外力損傷所致。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逐漸失去彈性和水分,變得脆弱,這使得髓核更容易穿破纖維環,進而造成椎間盤突出。除了自然退化外,經常低頭使用電子產品、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等也會增加頸椎椎間盤突出的風險。
常見症狀與何時就醫
頸椎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症狀多樣化,主要取決於突出的部位和壓迫的神經。常見的症狀包括頸部疼痛、肩膀和手臂的麻木或刺痛感,甚至可能會影響手部的力量和精細動作。在某些嚴重情況下,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脊髓,患者可能會出現步態不穩、四肢無力或大小便失控等脊髓病變症狀。
如果出現頸部疼痛伴隨手臂麻木、刺痛,或者有明顯的肌肉無力,建議立即就醫。尤其是當症狀持續惡化,或伴隨行走困難或其他脊髓病變症狀時,更應盡快求診,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治療方式概覽
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方式依照病情的嚴重程度而定。初期治療通常以保守療法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療(如姿勢調整、拉腰)、藥物治療(如止痛消炎藥、肌肉鬆弛劑)、局部藥物注射、以及佩戴頸部護具等。如果這些方法無法有效緩解症狀,且症狀持續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醫師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
頸椎椎間盤手術的選擇
當保守治療無效且症狀嚴重影響生活時,手術治療便成為考慮的選項。傳統的微創手術如前頸椎間盤切除術與融合術(ACDF)或是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是治療的選項,但隨著技術的進步,過去從頸部後方手術需剝離大量肌肉的缺點已被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所克服。由於頸椎內視鏡手術的術後恢復極快,又不用移除整個椎間盤,因此逐漸受到重視。以下將介紹這兩種手術方式的差異、優點與缺點。
傳統椎間盤切除融合術(ACDF)
ACDF是一種常見的手術方法,透過從頸部前方進入,移除該突出的椎間盤的整個節段,植入融合器與融合骨材料,在相鄰的兩節椎骨間進行融合,以穩定脊椎。這種手術能有效減輕神經壓迫,改善疼痛和其他神經症狀。ACDF的成功率高,且在解決頸椎問題方面具有長期穩定性。且最大優勢是能同時處理雙側症狀。
然而,ACDF也存在一些風險和潛在的併發症,包括手術入路可能造成的吞嚥困難、聲音改變,以及由於椎體融合引起的相鄰節段病變。雖然這部分的缺點可以以人工椎間盤克服,但是否在患者只是單側椎間盤突出時就需要將整個節段的椎間盤移除,仍有些可惜。
頸椎前側入路示意圖
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
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是一種極低侵襲的超微創內視鏡技術,從頸部後方通過不到1公分粗細的內視鏡頭直接深入脊椎骨處進行神經根的減壓與移除壓迫神經的突出椎間盤部分。不僅可以緩解症狀,更能不破壞未突出的髓核,保留該節段椎間盤的功能。內視鏡手術的優勢在於手術造成的創傷更小、恢復更快,且患者術後疼痛感更低、疤痕也只有不到1公分的一個小孔,美容效果極佳。
此外,由於手術過程中不需要進行椎體融合,脊椎的穩定性得以保留。然而,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也有其局限性,如若突出椎間盤位置較中間,壓迫脊髓而非神經根,或者是同一節段雙側的突出,可能還是傳統的前入手術移除整個椎間盤的徹底減壓後融合或植入人工椎間盤較為理想。此外,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技術對手術醫師的操作要求較非常高,且學習曲線相對較長。
兩種手術的比較與選擇
總的來說,頸椎前方手術的減壓融合與人工椎間盤手術和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各有其優缺點。前方入路的融合或人工椎間盤手術適合大多數嚴重的椎間盤突出患者,特別是當椎間盤退化嚴重或有骨性狹窄時,該手術能提供穩定而長久的解決方案。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則適合那些適應症較為明確的患者,如單側椎間盤突出。最大優勢是恢復期極短、創傷極小。在適合的案例上,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是非常值得考慮的選擇。
選擇何種手術應該基於患者的個體情況,包括年齡、病變的嚴重程度、生活需求以及醫師的專業建議。與信賴的脊椎外科醫師進行詳細討論,根據自身需求與醫師的建議共同做出最佳的治療決策,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關鍵。
結語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患者在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時有了更多選擇。無論是傳統的頸椎融合手術、頸椎椎間盤植入手術還是新興的頸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技術,均有其特定的適應症和優勢。了解不同手術方式的特點與潛在風險,有助於患者在醫師的指導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選擇。新光醫院脊椎外科為更多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與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頸椎前側入路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