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年7月27日
本案聯絡人:生命科學研究發展處 張友琪副研究員 電話:(02)2737-7544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伴隨而來之人口結構急遽變化使得高齡族群與失能病患照護所產生之醫療迫切需求(Unmet medical need)顯著增加。就全球發展趨勢來看,以「細胞治療為核心之再生醫學」將會是未來解決老化、失能以及迫切醫療需求最具有潛力之方案。有鑑於此,國科會自2022年度起推動「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以精準醫療為基礎,推動細胞治療走向精準化及產業化,以滿足國家社會對於重大疾病之治療需求;同時藉由細胞治療再生醫學之施行,推動臺灣下一波生技醫療產業發展。
本(2024)年為此專案計畫執行第三年,研發團隊在細胞治療技術及評估平台皆有相當進展與突破,為能有效將團隊成果推向業界以利成果落地,特別藉由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4)機會,公開展示團隊成果亮點,讓國內外對此有興趣之廠商能進一步了解並進行媒合。
本專案由來自全國北中南七大頂尖學術研究團隊及醫療團隊共同合力執行,包括:中央研究院、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臺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以及亞東紀念醫院等7所學研醫單位,研發項目涵蓋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異體細胞治療、基因修飾細胞、外泌體等新興再生醫療技術,以及安全性與有效性之評估平台。在本次亞洲生技大會會展期間,除辦理期中成果發表會,並將於國科會新創區展示相關研究成果,重要成果亮點如下:
一、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
1.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謝清河特聘教授團隊-HLA超級捐贈者iPS幹細胞於精準再生醫學之應用
中央研究院團隊以iPSC分化之內皮細胞與心肌細胞合併用於非人類靈長類心肌梗塞動物模型,獲得不錯療效,能有效促使心肌及血管新生、改善心臟功能。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心血管領域頂尖期刊《Circulation》,為臨床前試驗提供極為關鍵之支持性證據。
2. 成功大學醫學院沈延盛院長團隊-以低免疫原性人類誘導多潛能幹細胞建立通用型細胞治療
成功大學於大動物實驗中證實,低免疫原性人類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分化之低免疫原性心肌細胞可有效改善受損之心臟功能,顯著提升受損心臟功能達50%。此外,以此技術分化之神經細胞、自然殺手細胞、間質幹細胞等已陸續進入臨床前動物試驗,團隊並持續開發臨床級細胞製品,向臨床試驗階段前進。期待在展會上尋找合作夥伴,共同推動這一創新技術之臨床應用,提供病患治療新希望。
3. 陽明交通大學藥理學研究所邱士華教授團隊-半導體技術推動之高效臨床級iPSC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製造
陽明交通大學以新穎iPSC誘導因子執行iPSC-MSC(間質幹細胞)之重新編程及分化,並使用團隊新開發之多功能生物支架系統,提高細胞分化之批次穩定性。目前已執行兩例恩慈療法-自體iPSC分化之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iPSC-RPE)移植治療黃斑部病變,以驗證其安全性,並著手進行自體iPSC-RPE治療黃斑部病變之臨床試驗文件準備。
另外,團隊使用非均勻電場操縱和分離細胞的介電泳技術及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建立一優越之細胞培養與晶片系統平台,用於生成可編程電場模式的集成控制電路。此技術平台讓團隊設計之優良晶片得以發揮優勢,且與現有生物技術接軌,有望為全球生物製程產業帶來技術上之領先優勢。
二、異體幹細胞或異體免疫細胞:
1.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鄭乃禎教授團隊-開發細胞生產及品質測試平台以應用於皮膚與角膜內皮再生醫學
臺灣大學專注於皮膚與角膜內皮再生領域,利用異體脂肪幹細胞製作出能促進細胞再生之貼片,幫助糖尿病患者慢性傷口癒合。另,研發異體角膜內皮細胞治療水泡性角膜病變已向衛福部提出臨床試驗申請。這些創新方法有望解決迫切之臨床醫療問題,為患者帶來希望。
三、基因修飾細胞:
1.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鄭隆賓講座教授團隊-以奈米技術轉殖的雙基因修飾間質幹細胞-創新癌症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開發雙基因修飾間質幹細胞,結合了「基因編輯」、「免疫治療」、「細胞載體」等技術,透過雙基因導入,使間質幹細胞同時具備免疫調節和腫瘤抑制效益,使其在控制腫瘤方面更具效力。中國醫藥大學以胺基酸-高分子複合體(polymer-polypeptide nanoparticle, PPNP)做為基因轉殖系統,不但可以大幅改善電穿孔與脂質奈米顆粒轉殖法於細胞存活性之問題,還能解決大片段基因與多重基因傳遞效果不佳之窘境,相較於市售最新型的Lipofectamine 3000,PPNP產率更高,並已證實能夠於多種細胞中達到有效且安全的基因傳遞效率。
2.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游正博特聘講座教授團隊-異體自然殺手細胞療法之創新研發
長庚大學利用三階段apexNK細胞擴增技術優勢,研發出高病毒轉導效率技術,建立Globo H CAR NK細胞、ESC02 CAR NK細胞,並積極與法國Stéphane Birklé教授合作開發OAcGD2 CAR NK細胞,可分別做為膽管癌或癌症幹細胞靶向之癌症療法,以及解決以GD2為標靶治療可能發生之神經性痙痛。
此外已建立新一代低免疫原iPSC技術平台,確保以CRISPR-Cas9編輯iPSC之基因體完整性,並以此技術挑選出不表現(MHC) I/II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II)之「現成低免疫原」iPSC,作為細胞治療來源。
四、外泌體:
1. 亞東紀念醫院張至宏教授團隊-開發膝關節脂肪墊幹細胞輔以間葉幹細胞外泌體之綜合療法
亞東紀念醫院團隊透過高效生物標記探索、高核酸載入效率等技術開發新穎細胞外泌體製劑,其中胜肽活化外泌體製劑以及核酸外泌體製劑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並成為臨床試驗推動案之指標案件。此外,核酸外泌體製劑將優先開發寵物市場,進行寵物臨床試驗。
同時透過國際合作與美國新創公司Aopia Biosciences合作開發外泌體製劑純化系統,並與越南國際綜合醫院(Vinmec International General Hospital)合作胜肽活化外泌體製劑臨床試驗。
專案執行至今已產出豐富成果,研發團隊皆積極朝向臨床試驗階段及商品化進行中。立法院甫於六月通過「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我國再生醫療邁入新紀元。國科會積極推動加強再生醫療基礎和臨床研究,期能加速國內細胞治療產品開發,提升細胞製劑品質與製程效率,促進我國再生醫療尖端研發及精準健康產業之發展,為臺灣醫療帶來更多的選擇,讓全民能共享精準健康之福址。
國科會推動「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今(27)日藉由亞洲生技大會公開展示團隊成果,並由此專案計畫各團隊計畫主持人簡報研發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