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新聞台北市公訓處「國際視野」講座首場「人本●綠運輸●淨零新生活」 激盪永續城市新展望

公訓處「國際視野」講座首場「人本●綠運輸●淨零新生活」 激盪永續城市新展望

        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處(以下簡稱公訓處)於5月16日下午舉辦113年「國際視野-人本●綠運輸 淨零新生活」專題講座,邀請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王穆衡副所長、臺灣大學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暨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張學孔教授、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馮正民榮譽退休教授等3位專家學者分享人本綠色交通的永續發展議題。

        何雅娟處長致詞時表示,本場以國際發展趨勢導入議題,將國際視野主題結合淨零永續議題,並聚焦以「交通」作為主軸,邀請國內重量級教授擔任講座,藉由「人本交通」與「低碳運輸」,將「淨零新生活運動」落實於生活中,讓參與同仁對此項議題更加了解。

  何處長提及,蔣市長十分重視永續經營,公訓處於今年4月設立永續人才院,並開設不同的淨零永續課程,培育專業人才,同時期望未來同仁能將所學知識落實到業務及生活中,並重新審視環境與交通議題的生活態度。

        主持人王穆衡副所長引言時表示,交通是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每天皆會使用接觸,隱含許多值得討論的議題,而永續人本概念不僅止於交通層面,而是與各領域的結合,也會改變眾人的價值觀。

        張學孔教授以「人本交通之理念與國際經驗」為主題,以他在國內外所觀察到的現象,指出過去為了快速發展產業,致使市容破壞與環境污染,現今各國重視永續議題,各國以人本思維出發,發展出許多人本交通建設。臺灣在人本交通推行已有多項成就,惟公共運輸比率尚待加強。此外,推行人本交通綠色政策,需要結合慢行交通、公共運輸、共享交通,以及多元整合旅運服務。

        馮正民教授以「淨零低碳運輸」為主題,從與學員一來一往的問答中開始,講解淨零碳排的相關專業概念,引導學員瞭解碳中和的意義,以及低碳運輸可達到環境保育及能源節省,馮教授以多個國內外案例對照,解釋低碳運輸的策略,強調利用綠色運具與替代燃料的重要性,包括推動電動機車、電動公車等環保交通工具。惟因推動過程中面臨著充電站不足、安全疑慮等困境,待相關單位共同解決。

        馮教授進一步表示,我國淨零12項戰略,其中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淨零綠生活與交通息息相關,其認為政策實現與否,需要群眾共識、明確目標、法令規範、推動組織,以及足夠經費等,缺一不可,落實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有賴眾人的共同努力。

        綜合意見交流中,學員提問踴躍,從談論輕軌與電動公車間的優劣、跨縣市捷運是否能取代鐵路、公共運輸成本應由誰承擔,到近期被大量討論的行人路權是否造成交通壅塞等問題,3位專家以專業及實務經驗一一回覆,現場氣氛十分熱絡,期透過本次的專題講座,使北市府未來推動綠色運輸更加順暢,完善人本交通,更加靠近永續發展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