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藝術文化打開「噤聲之界」走向多元族群共榮之路 臺灣樟之細路協會正式啟動

打開「噤聲之界」走向多元族群共榮之路 臺灣樟之細路協會正式啟動

「臺灣樟之細路協會」是國內第一個以長距離步道營運為標的、由民間作為營運維護管理主體的人民團體。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今(10)日前往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參加「臺灣樟之細路協會啟動大會」,見證樟之細路國家綠道回歸以社區、民間組織為主體經營的歷史性一刻,並期許結合眾人之力,將樟之細路這個品牌打造成為全世界的人最喜歡漫步的長途步道。

楊主委表示,樟之細路是一個「噤聲之界」, 一條苦難之路,記錄臺灣客家先民在大航海時代、殖民資本主義的策動下,為了生存不斷向深山靠近,因而與原住民發生衝突的過程。這樣的歷史說來有些沉重,然而一個社會、國家,如果沒有能力面對自己的過去,那它的靈魂是脆弱、不完整的。

楊主委也提到,客委會於2002年推動客家桐花祭,以客家人在臺灣土地生活的經驗,形塑大家對客家文化的想像,讓人們重新注意到桐花,並開始想去欣賞它。同樣的,樟之細路從政府的計畫演變為社區共同的志業,透過有人去走、去看、辦活動而得到真正的生命,希望大家長期經營、維繫,讓樟之細路的生命因我們的參與繼續生存下去。

今天一同參與啟動大會的有客委會楊主委、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樟之細路工作站代表彭宏源、古道作家劉克襄、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板、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瓦歷斯‧諾幹說,樟之細路是多元族群的相融之路,期待未來協會可以容納更多在地原住民部落,讓更多原住民加入工作站,將這一條「噤聲之界」真正打開,重新找回我們生根立命的文化,真正守護土地的文化。

樟之細路全長230公里,北起桃園龍潭,南至臺中東勢,經過桃、竹、苗、中四個縣市,為昔日西北麓山帶先民在此山區不同時期逐漸發展出來的路線串連而成,包括為了開採樟腦資源,客家族群逐漸向山區採樟拓墾、清末到日治時期撫墾推動的隘勇線,乃至樹木資源伐除後開始引進種茶,從內山小路肩挑茶葉至龍潭渡口,再船運至大稻埕輸往全世界,這些路線因為樟腦,既有人與自然的衝突,也有原客族群的衝突與相處,形成古道的歷史背景。

2016年客委會提出以古步道串連起臺三線沿線的客庄,希望以觀光振興沿線的社區經濟,2017年客委會與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合作,著手規畫定線、整備建置,並以樟腦的歷史背景為步道命名,英文特別以結合賽夏與泰雅族對樟腦的稱呼,以及客語的小路的讀音,命名Raknus Selu。2018年樟之細路納入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家綠道之列,並與韓國濟州偶來小路締結友誼步道,開始國際互訪交流。疫情期間意外成為國人無法出國的熱門健行路線,開始推出國內第一個長距離步道護照集章;疫情後陸續有日本、韓國、瑞士、德國等全程行者慕名而來,對於沿線的客庄生活、在地文化印象深刻,成為最受國際全程行者喜愛的臺灣長距離步道。

2022年千里步道協會進一步輔導沿線積極社區分段養護,以及整合在地食宿接駁等商家加入,進行導覽解說與步道維護的教育訓練,逐漸形成龍潭、關西古道、大隘、三灣、獅潭、薑麻園、老官路、卓蘭、東勢9個樟之細路工作站,自我組織進行決策,並且組成聯盟相互合作。

今(2024)年,9個樟之細路工作站進一步申請正式成立「臺灣樟之細路協會」。未來將以協會型態集結包括客委會等公私協力的資源,長期專責樟之細路的維護營運,讓樟之細路回歸由社區為主體。今年在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協助下,計畫將於6月1日的臺灣步道日,舉辦第一次的樟之細路徒步嘉年華,並在11月組織參訪友誼步道韓國濟州偶來嘉年華觀摩交流,也將接待自日本九州偶來、澳洲比布蒙步道等組織的來訪。希望逐步走向以世界長距離步道、民間組織為營運主體的永續經營模式。

 

圖1 「台灣樟之細路協會」啟動儀式大合照.jpg

圖2 客委會楊長鎮主委致詞.jpg

圖3 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致詞.jpg

圖4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致詞.jpg

圖5 樟之細路工作站代表彭宏源致詞.jpg

圖6 古道作家劉克襄致詞.jpg

圖7 大合照.jpg

圖8 樟之細路特色布展.jp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