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search engine
科學教育臺博館「林野」特展開幕從三幅藝術畫作解密臺灣淺山的繽紛歷史與生態

臺博館「林野」特展開幕從三幅藝術畫作解密臺灣淺山的繽紛歷史與生態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113年10月13日止,於鐵道部園區廳舍一樓特展廳推出「林野:力的交界」特展,由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廣冀帶領的環境史研究團隊與臺博館的策展團隊共同合作策展,以臺灣環境史的角度,帶領觀眾重新聚焦於臺灣介於平原與山脈間的沿山地區。

臺灣今日隨著國民生態保育意識的提升,政府改給「林野」另一個名稱「里山」,但不論是林野還是里山,此中間地帶不僅是墾民與原住民族角力的場域,也是地方社會與國家對抗與協商的所在,因此均為「力的交界」。

林野不同於田園、森林、水域、濕地等彷彿邊界清楚的類別,卻是破碎、不規則、繽紛、多元與難以歸類的環境,但成為一個族群交流的邊界,民眾藉由此展欣賞一幅猶如馬賽克拼貼畫般的圖像,透過黃藤、樟樹、相思等林產物與族群間的互動,探索淺山人地相處的微妙藝術,理解臺灣島嶼山林的過去。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林業發展的歷程,影響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以及對自然保育的省思。民眾可藉由本展釐清現代社會的形成和轉折,看到目前臺灣社會膾炙人口的「里山」如何恢復為「林野」,同時也希望透過本次展覽,讓社會大眾更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生物多樣性,以及氣候變遷等現代性議題。

策展人洪廣冀表示,清代政府稱淺山地區為「沿山埔地」即認為其為「未開墾的土地」,歷史上不同統治者試圖管理這片地區,雖然相對於高山針葉林較具一致性,「林野」則顯得繽紛、多元甚至於混亂,但此地帶卻是臺灣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人類活動也最多元。故該展以三幅臺灣史及藝術史上的代表畫作為引,首先透過一幅19世紀末沈葆楨督繪的風俗圖《番社貿易圖》,以窺見清代界外沿山埔地內微妙的族群交易互動;再借道名畫家郭雪湖的膠彩畫《圓山附近》,穿越至日人建立的近代林野樣貌,可體會其中隱含的寧靜與洶湧、協商與角力;最後經由陳澄波1936年描繪淡水附近景緻的畫作《滿載而歸》提供的獨特視角,解讀全球化的力道如何重塑臺灣林野,及世界局勢如何影響臺灣美麗的淺山,依續探索不同時代臺灣林野地景下人地相處的微妙藝術。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郭雪湖基金會公關張嘉莉今日出席開幕典禮時均表示,本次展覽從社會史的角度欣賞畫作,讓藝術作品有機會將創作時賦予的社會意涵呈現在大眾面前,感覺十分特別,也期待藉此引發大眾對畫作有更多的討論。

策展團隊進一步說明,相對於歐美環境史的核心概念為「荒野」或「鄉間」,臺灣環境史的關鍵詞就應為「林野」,其形成和演化在臺灣環境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別於過往臺灣環境史展覽較關注高山林場的趨勢,該展則是聚焦於民眾較為親近的淺山地區,展出許多常民在林野中所使用的器物、及博物館的林產物標本,試圖讓觀眾更容易了解發生在林野間的故事,並發展多種展場互動體驗裝置,例如以動畫廣播劇重現1912年林杞埔竹林收歸國有事件的民間視角、可體驗「巡山員出任務」甘苦的打地鼠遊戲、還能扮演清代通事,親身體驗如何協調漢人、原住民公平交易的砝碼天平遊戲。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位於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展示館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全票100元、半票50元,展覽詳細內容及相關推廣活動可查詢臺博館官網https://www.ntm.gov.tw、或電洽(02)2558-9790。

展覽資訊
「林野:力的交界」特展
時間|112.11.21(二)~113.10.13(日) (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廳舍一樓特展廳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相關連結: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Detail.init.ctr?actId=30121&utm_source=NTM&utm_medium=query&utm_campaign=301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