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sexonline.com
藝術文化「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集結跨域藝術家創作 開展人權議題對話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集結跨域藝術家創作 開展人權議題對話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當代藝術雙年展「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517日將正式開展,邀請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蔡明君擔任總策展人、獨立策展人陳韋綸與蔡秉儒協同策畫,集結22組國內外跨媒材、類型的藝術家,其中15件為全新創作,自517日至917日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登場。

今(5)日展前記者會,文化部長史哲、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總策展人蔡明君、協同策展陳韋綸、蔡秉儒、展覽顧問陳進金教授;參展藝術家吳克威+蔡郁柔、張恩滿、張紋瑄、鄧兆旻、澎科萌+蔡宛璇、王榆鈞;政治受難者張則周、洪武雄、吳俊宏、陳欽生、黃瑞麟前輩及受難者家屬歐陽煇美等貴賓與會。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在歷經疫情影響2年停辦後的首次復辦,除了將邀請受難前輩及家屬重新登島,更可說是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參展藝術家參與的一次藝術季。透過年輕一代藝術家與專家學者、受難者前輩與家屬「共創、共學」的方式,將這段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透過轉譯,傳遞給大眾及下一代,這不僅是國家人權博物館重要的工作,「也是整個社會面對白色恐怖應該共同經歷的過程」,白恐的歷史不應僅是課本上的教材內容,更應該成為臺灣每一代人生命的共同記憶。期待藉由在綠島觀光熱季舉辦的人權藝術季,能深入推廣至觀光客旅遊行程中,並成為深植其內心的記憶;更期盼如同大眾耳熟能詳的歌曲中,形容綠島是「月光下的小船」,它將持續乘載著國家及大家的記憶,讓沉重的記憶能夠在這艘小船當中,在美麗夜景下,繼續帶領臺灣航向美好的未來。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以「傾聽裂隙的迴聲」為題,總策展人蔡明君為能與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們合作,感到幸運並致上無比感謝。蔡明君提及,策展團隊在籌備過程中不斷自問,藝術家們如何找到自身任務和角色,為白色恐怖歷史做什麼?藝術季透過不同媒材的轉譯,讓藝術家們踏上一場歷史的探尋之旅,除了觀察、傾聽與重新省思複雜的歷史維度,在人權議題建立多元而扎實的觀察,亦扣合綠島的在地歷史及文化,思考白色恐怖。藝術季更在顧問團的協助下,以共學講座、工作坊,探訪受難者前輩與家屬,規劃「穿梭歷史的縫隙」、「今日與回望」、「過去的島嶼,當代的困境」三大子題,作品橫跨裝置藝術、攝影作品、錄像裝置、聲音創作、文件紀錄等多元形式。

19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吳瑪悧帶來全新作品〈我是高草〉,以白恐受難者高草為例,邀請觀眾理解和反思身處白色恐怖年代的處境;榮獲202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的蔡崇隆則與妻子阮金紅、聲音創作者史旻玠共同創作〈歷史的裂縫—移工在綠島〉,創作出在歷史建築的隱密角落裡,涵蓋國家發展、人權承諾、工廠勞動、工安新聞等各種現實又紛雜的矛盾異音。

曾獲金音獎肯定的音樂人王榆鈞登島駐地創作,以受難前輩家屬的訪談為線索,透過歌曲連結談話、歌唱與島嶼上各種記憶與情感的碎片。王榆鈞亦於記者會與單簧管演奏家高承胤合作演出,搶先曝光其結合詩性與獨特脈絡的〈行方不明〉和〈暗光前行曲〉,向受難者前輩在被監禁的時光中僅能組織小型管樂團聊以抒懷的心境致敬。

羅懿君、張紋瑄、郭俞平三位年輕的臺北美術獎得主皆提出新作,郭俞平將織品、雕塑、重製的檔案等進行編組,敘寫多篇視覺故事;張紋瑄則以檔案攝影與藝術影像的不同類型,思考同一物件在個人生命經驗與客觀敘事的差異;羅懿君以潛水活動探索象鼻岩、將軍岩、三峰岩一帶的礁岩海岸,結合島上拾得的素材製作潛水裝備,提取海底暗湧下的身體經驗,呈現曾經禁錮於此的受難者的自由靈魂與精神抵抗。

本次藝術季更聚焦藝術的再詮釋及與受難者前輩共同創作,藝術家劉紀彤將政治受難者陳孟和在1962年拍攝的綠島全景,結合2010年後人循此影像再翻拍的作品,印製成民眾可從綠島寄回的明信片,期待以人權故事的傳遞開展對話。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為期四個月,展期間將舉辦各類型的工作坊與導覽活動,帶領觀眾更進一步了解藝術季,更多相關資訊敬請鎖定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官網及臉書。

延伸閱讀